所在位置: 首页 >  常州聘教网 >  常州学校大全 >  常州大学

常州大学介绍

常州大学坐落于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常州市。学校始建于1978年, 常州大学 原名为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无锡分院,是一所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创办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1984年实行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联合办学机制,1992年正式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并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0年起,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常州大学。201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功签署共建常州大学协议。历经三十四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成为一所以工学、理学、管理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以“产学研”结合为鲜明特色的全日制本科院校。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近2000人),成人教育学生8000多人,设立14个二级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怀德学院。2003年以来先后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1个光伏材料与器件产业化制造技术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有6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以及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有1个省优势学科,2个部重点学科,5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 4个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4个省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工程中心。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16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部国家级精品教材,11部省级精品教材,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4项省级以上高等教学成果奖。 学校拥有一支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教职工队伍。现有教职工14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950多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55人(其中,教授160人),硕士及以上学位超过800人(其中,博士学位320人)。1人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进入“千人计划”,2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为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获“江苏特聘教授”;2人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3人、“双创”人才2人、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0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7人。在《中国大学评价》中,2012年教师平均学术水平列全国本科院校第186位。学校连续三次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 学校学科发展态势良好,科研实力增势强劲。2011年科研经费到款超过1.2亿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项,同时获科技部支撑项目和国家“863”项目各1项;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项、国家社科基金4项,科研经费到款超过1.5亿元。“十一五”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0项。学校被省政府评为“十一五”获重大科技成果奖励成绩显著高校,两次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同时被评为“2008—2009年全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优秀合作单位”。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获得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以中外合作、学术交流以及科研合作为重点,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先后与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St. Francis Xavier University)和爱尔兰国立大学梅努斯(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 Maynooth)等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同时,学校积极为国家支柱产业、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服务,与各级 常州大学 地方政府、各类企业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越。设有科教城校区和白云校区,占地面积1500亩(约合100万平方米),拥有建筑面积超过50万㎡。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6亿元,纸质图书130多万册。此外,新的西太湖校区毗邻美丽的西太湖畔,现已开建。 在三十四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以“责任”为校训,形成了“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 同时,学校得益于江苏省、常州市政府以及我国三大石油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以及深厚地方文化底蕴的孕育,夯实了教育教学的基础,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40000余名具有“大工程观导向的高等工程教育新模式”办学特色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是“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连续多年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以及“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并多次荣获全国和江苏省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校还被授予“全国绿化400佳单位”和“江苏省花园式校园”称号。 历史沿革 常州大学的前身是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和常州分院,始建于1978年,1981年更名为江苏化工学院,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92年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更名为常州大学。 常州大学 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1978.03——1979.08)校址:无锡锡惠公园忍草庵 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1979.09——1981.09)校址:无锡市郊区马山 江苏化工学院(1981.09——1992.08)校址:常州市西郊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1992.08——2002.11)校址:常州市西郊 江苏工业学院(2002.11——2010.03)校址:常州市白云校区、武进校区 常州大学(2010.03——今)校址:常州市常州大学武进校区(科教城)、白云校区[19]、常州大学西太湖校区(在建) 教学力量 院系设置 常州大学为适应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需要,建校初期开设了基本有机合成、化工机械等本科专业。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化工、机械、材料等学科逐渐发展成该校的优势学科。在此基础上,学校的学科门类和专业数量不断拓展,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院校。学校现有石油化工学院,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石油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文法与艺术学院,数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等13个教学院系,另有华罗庚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3个二级教学管理单位和独立设置的怀德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原化学化工学院)伴随着学校的建立、发展与壮大,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依靠科技开发与自主创新,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轻化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四个本科专业以及化学工艺、化学工程、工业催化和有机化学四个硕士点。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是国家特色专业,应用化学是江苏省品牌专业。化学工艺是江苏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精细化工)是中石化重点学科,拥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和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即江苏省精细石油化工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绿色催化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质炼制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基础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江苏省现代基础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通过几十年的建设,院已形成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历层次结构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全院教职工140余人(含分析测试中心),副高以上技术职称的教师70余人(其中教授38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60余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达90%,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达100%。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千人计划”1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1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2个,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 学院实验设备仪器先进,实验场所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金额2500余万元。拥有500M核磁共振、电镜、X-粉末衍射仪、X-单晶衍射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色质联用、色红联用、超临界萃取、分子蒸馏等一批先进的分析测试仪器,以及DCS控制流体流动-输送机械-传热综合实验平台、DCS控制填料精馏塔、可视化中试规模有机合成装置等40余套自主研发的具有多功能化、集成化、自动化和中试规模等特点的实验装置和综合实验实训平台。 教师具有较强的自主开发与科技创新能力。承担省部级以上、国际合作项目数百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余项;科研到款数千万元;发明专利5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数十项,其中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现有制药工程、生物工程、护理学等三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学生600余人。学院制药工程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生物工程为校级特色专业。学院还建有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药物研究所、药剂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常州大学 学院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全院现有专任教师近30人,副高以上技术职称的教师1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5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达90%,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达100%,其中更有一位全职加盟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邓林红。 学院现有实验场所2万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金额3000余万元,拥有超低温冰箱、色谱层析系统、PCR扩增仪、细胞培养箱、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色质联用、超临界萃取等一批先进的分析测试仪器及设备,以及阿司匹林合成、啤酒发酵等中试规模的实验装置和综合实验实训平台。正在建设中的科教城常大中威研究院,通过整合资源,为学院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平台。 学院教师具有较强的自主开发与科技创新能力。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部、省级攻关项目数十项,年均科研到款1500余万元;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催化工程、发酵工程、代谢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反应器工程、不对称合成、细胞与组织培养工程、药物合成、药物制剂、生物分离工程等。 学院在不断加强学风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组织开展了各类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着力打造学生科技创新、技能大赛等一系列特色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经济管理学院始建于1984年,先后经历过管理工程系(1984—1995)、工商管理系(1995—2007)和经济管理学院(2007至今)。经济管理学院是集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为一体,拥有2600多名在校学生的二级学院。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10个本科专业,其中,会计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 学院坚持内部培养与人才引进并重的原则,下大力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数量不断得到充实,结构更趋合理,涌现出了一批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并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有专任教师83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5人,博士33人,85%以上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截止2012年9月)。 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不断加大对科研的组织管理力度,在全院教职工的积极努力下,院科研论文、著作、立项到款屡创历史最好成绩。学院设有民营企业研究所、创造经营学研究所和苏南经济发展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有“财务与会计理论运用研究”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和三个院级科技创新团队。 学院以提高实验实习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经管人才为目标,先后建成了经济管理综合实验中心、国际贸易实验室、会计实验室、信管实验室、工业设计实验室、物流实验室和沙盘演练室。 学院坚持“尚德、博学、健体、笃志”的院训和“上好每一堂课,关心每一个学生”的育人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专任教师58人。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19人、副高技术职称26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的93%。学院现有新世纪百千万国家级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教育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江苏省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选2人,江苏省高等学校机械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4名。 机械工程学院现有3个本科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1978年设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984年设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2001年设立)。拥有一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二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工过程机械、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一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动力工程。 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均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建成了化工过程机械省级重点学科,化工过程机 常州大学 械先后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2010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基础实验示范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立了江苏省油气井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使学科建设建筑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进行。 学院的教学改革工作扎实进行,装备、机制、成型3个专业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等三大部分组成的各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成效显著;取得了一些省级教学奖项,建成了一批校级优秀课程,自行研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使用效果好,网络课程建设门数多、且内容丰富。创新教学长抓不懈,取得了良好效果。 机械工程学院的教学科研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配备有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及大型精密仪器设备(10万元以上)20多台;现代机械加工培训中心设备总值210万元,现有面积2200M,并准备扩建到5000M;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还自己设计和动手,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平台和装备,其实验条件较好地满足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 石油工程学院现有油气储运工程、石油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4个本科专业,1个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油气储运工程、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热能工程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动力工程和石油与天然气工程2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下设油气储运工程系、石油工程系、热能与动力工程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等4个教学系和1个专业实验中心。 学院拥有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为47%,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93.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50%,青年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为100%。 学院具有较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拥有江苏省油气储运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有机废弃物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个省级研究机构及常州大学石油工程研究院。油气储运工程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油气储运工程本科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学院承担了一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00余篇,三大检索论文40余篇,拥有专利30余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复合材料工程与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六个系和一个材料实验中心。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以及材料加工工程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本科生1100多人,硕士研究生近200人。“材料学”是江苏省重点学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以及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 材料学院拥有一支教风优良的教师队伍,教授、副教授比例超过50%,拥有博士学位教工30余人。多人成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和江苏省“333工程”培养人选。材料学院一贯坚持踏实严谨的学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材料学院的教学和实验条件优越,设备仪器先进。材料实验中心拥有傅立叶变换红外、热分析系统、Waters凝胶渗透色谱仪、旋转式流变仪、电子材料万能试验机、原子力显微镜等大型仪器。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多项,江苏省和中石化科研项目近80项,并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 材料学院现有本科学生班级38个。学生就业率每年都在95%以上,学生考研录取率20%左右,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被中石化集团公司等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录用。学生就业涉及石油石化行业、材料加工行业、制造行业、电子技术行业等,就业面广阔。该院一贯坚持踏实严谨的学风,经常举办各类学术讲座、考研交流等活动。鼓励高年级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导师的学术科研工作、参加学校科技作品竞赛。每年都有本科学生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或在各类科技作品大赛上获奖。 常州大学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4月。现设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安全工程、土木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环境科学三个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环境工程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并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另设有环境保护研究所、市政工程研究所、安全工程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常州大学营特战略品牌研究所、中澳食品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 同时拥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乙级)和安全评价机构资质(乙级)。 学院现有教职工80人,其中教授14人(另聘请国内外兼职教授45人),副高职称26人,具有博士学位36人,专任教师中97%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在校本科生1100余人,研究生130余人。 先后承担国家十一五重大水专项、省、市(厅)级等课题30多项,科研经费1500多万元。获省部级、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 ,其他科研奖11项。出版著作和教材28部,发表学术论文380多篇,其中有18篇被SCI或EI收录,申请或授权专利21项,有20多项研究成果实现了转让或推广应用。 学院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不断充实改善办学条件。有2项研究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自2003年连续六年有多名学生获江苏省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一、二、三等奖。自2003年起,连续五年获得中央财政部共建项目资助,实验室总投入建设经费达1000万元。 学院人才培养成绩显著。连续3届毕业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计算机通过率、毕业率、学位率、考研率、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历届毕业生的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及就业率均位居全校前列。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将秉承“崇学尚俭、团结拼搏”的办学精神,勇担责任,继续奋进,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推动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安全工程及土木工程等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7年10月8日,前身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1994年,更早为1993年成立的计算机科学部,经过多年的风雨历程和艰苦奋斗,该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院内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公共教学部三个系部,一个实验中心。2个省级工程中心——江苏省工业自动化热工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苏省网络自助服务终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过程感知与互联技术重点实验室,2个校级研究机构——国际普适计算研究院和机器人研究所,另设有常州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仿真与智能技术研究所。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工作以“争创一流”为理念,成立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创业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心理辅导中心五大中心,注重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近几年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人才优势,参加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863项目一项,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石化、省科技厅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在计算机仿真、计算机控制、软件技术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特色性的应用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 文法学院前身为法政系,成立于2003年,2007年更名为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文法学院的成立是该校人文社会科学迅速发展的产物,为相关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是学校向综合性大学迈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法学院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强调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现有法学、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涉及文、法两大学科门类,注重人格教育和素质拓展训练,培养知识基础扎实、技能素质过硬、综合素质优秀的高级复合型社会服务人才。 社科部承担着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江苏省普通高校三类优秀课程和中国石化总公司优秀课程;法律基础是院优秀课程;邓小平理论是校在建优秀课程。 该院现有教职工72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23名,博士、在读博士14名,硕士以上教师比例近90%。该院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党政共同负责制,积极创建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注重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积极打造应用型师资队伍,着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用人单位欢迎的本科学生,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在学校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迈进的过程中,学院十分重视科研工作,教师近几年在重要、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在文科学院名列前茅,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丰厚的底蕴。文法与艺术学院的学科、专业配套设施齐全,设有科技与社会研究所、环境与经济法学研究所、文科实验中心、图书资料室、电子阅览室等。 常州大学文法学院的院训是“唯实”。“唯实”就是要实事求是,就是要有务实精神,与校训“责任”相呼应,该院“牢记责任、唯求实效、严谨细致、追求卓越”的氛围正越来越浓厚。 艺术学院前身为2005年创办的工业设计教研室。于2012年6月正式成立艺术学院。学院现有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和园林专业五个专业方向,有教职工4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博士4人。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6项,在重点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编写教材6部。设计作品在全国及国际上多次入选并获奖,其中获国际级奖项5项。 艺术学院坚持教学、科研、创作相结合,以科研、创作提升教学,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机制,培养具有丰富扎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并能适应社会、市场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力的艺术设计及管理人才。艺术学院建有自己的画室、专业教室、专业机房、模型实验室、摄影工作室、陶艺工作室。并与常州黑牡丹、速派奇、灵通、依丽雅斯、利笛、星艺等著名公司以及全国著名的“花木之乡” 常州夏溪镇、嘉泽镇的林木、花卉生产示范基地签定了产学研协议,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为艺术系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构建了专业办学优良的外部环境。 艺术学院发展的目标是:两到三年内建设六到八个专业,两个省级特色专业,并成为常州乃至全省的艺术设计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 数理学院始建于1978年5月,期间曾经历了基础课部(1978—2000)、信息科学系(2000—2007)、数理学院(2007—至今)的发展过程。设有大学数学部、大学物理部、信息科学系、应用数学系、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和基础物理实验中心、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数学实验室、光电技术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设有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本科专业,并拥有凝聚态物理、光电信息材料和信息管理与智能计算等三个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基础物理实验中心是江苏省实验基础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承担了全校的基础数学、基础物理和物理实验等公共基础课以及三个本科专业和三个硕士点的教学任务。现有在校本科生500多人,硕士研究生30多人。 数理学院有教职工78人, 90%以上的教师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专任教师中教授占17%,副教授占35%。1人享有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人是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人是江苏省“333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多人是“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 获全国高校计算机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二等奖各1项;获省教育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精品课程2门。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及赛区一、二、三等奖20多项;江苏省大学生物理及实验创新一、二、三等奖20多项;20多人获江苏省数学竞赛一等奖。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考研率逐年上升。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十五攻关等资助项目3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300余篇,授权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科研成果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并形成了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科研学术队伍。 学院设有英语、日语、西班牙语三个本科专业,除本学院三个专业的教学工作以外,同时还承担着全校的大学英语和研究生英语的教学任务。外国语学院坚持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以“厚基础、宽口径、多实践、重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点。通过“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和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外国语学院拥有一支年轻有为、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98人,其中专任教师86人,有正教授4人,副教授22人,讲师36人,助教24。专任教师中,有博士1人,硕士69,学士16人。专任教师当中,副教授以上职称占29.88%,中级职称的教师占40.22%,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占79.3%。外国语学院拥有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在97位教职工中,46岁以上的有18人,36-45岁的有26人,35岁以下的有49人。 外国语学院下设学院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英语系、日语系、大学英语教学部、外语培训中心、外语学习训练中心和七个相关研究所。外语学习训练中心由外语教学网络平台、语音室、校园调频广播系统、资料室等构成,分布在武进校区教学主楼和白云校区老教学楼、物理楼。本中心是进行外语语言教学和实践的重要基地,为外语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外语、大学英语教学等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资源。外语学习训练中心现有固定资产320多万元。主要设备有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4套(225座)、多媒体语言学习系统10套(792座)、普通语言学习系统2套(136座)、校园调频广播台(2个频道)、卫星接收系统(2套)、计算机标准化阅卷系统等。 本学院在师资结构上趋于年轻化,但在学科和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教学和科研水平正稳步提高。外国语学院师资队伍团结奋进,素质良好,教学管理科学规范,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科研工作开展有序,学术气氛日趋浓厚。《大学英语》已经建设成为院重点课程和江苏省优秀课程,《综合英语》被列为院精品课程,《高级英语》和《英语写作》为在建校重点课程。 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于2000年正式面向全国大部分省市招收专业学生。学生在校修业四年,修满学分,成绩合格,将授予文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多实践、重能力”的原则,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进出口贸易、新闻出版、工程项目、科研、旅游、教育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文秘、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英语、日语高级专门人才。英语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口语、英语语音、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写作、英美概况、英美报刊阅读、旅游英语、外贸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口译、翻译理论及实践、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科技英语文选、第二外语(日语、法语)、现代汉语、市场营销、商务英语、报关业务、外贸函电等。 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本科)于2005年开始向全国大部分省市招生。日语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日语精读、高级日语、日语写作、日语视听、日语泛读、日语会话、日语语法、日语翻译、日本近现代文学及选读、高级日语听力、高级日语会话、日语概况、商务日语、旅游日语、初级日语语言学、古典日语语法、日语汉文、日本古典文学欣赏等。 外国语学院现有学生班级25个,学生总人数825人,其中本二397人,本三428人;英语专业514人,日语专业311人;男生117人,女生708人。学生党员68人,占学生总人数的8%。 外国语学院全体教师治学严谨、勤奋耕耘,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外国语学院在狠抓教学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科研水平的提高,使之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层面上发展和培养新一代教师队伍。发表科研论文数百篇,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多项。 为了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外国语学院还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外国语系讲学,并常年聘请英、美、日等国外籍教师为英语专业和日语专业的学生授课。先后聘请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束定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刘鸿章教授、东南大学李霄翔教授、南京大学王海啸教授、南京理工大学井升华教授、苏州大学徐青根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鼎民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邹申教授、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张辉教授、中山大学夏纪梅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马广惠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辛斌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陈坚林教授等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 外国语学院坚持全面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几年来,该院学生工作以“导学”切入点,强化“以就业为导向”、“教与学共同推进”、“分阶段导学”、“第二课堂跟进”等为特点的“导学”中心。打造“自律”特色工作,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外国语学院学风年建设优良,成绩斐然。03级英语专业学生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达到79.33%、04级英语专业学生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达到77.38%,均高于全国平均通过率水平。2003级毕业生的毕业率、学位率、就业率分别达100%、91.6%、99.1%。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如为2007年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会提供翻译服务、为2008年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提供志愿者服务,用专业知识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受到社会的好评。在江苏省和常州市举行的大学生各类英语比赛中,该院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学院赢得了荣誉。 经过近一年的论证,常州大学第16个二级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正式成立。该学院致力于为常州未来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培养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共设置6个专业,2013年秋季招生,招生人数300多。 学院学生就业前景广阔,特别是长三角地区诸多城市纷纷兴建、增建地铁、高铁、轻轨等,对毕业生需求量很大。常大成立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后,充分利用原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相关专业资源,吸纳校外相关机构的专家、教授帮助进行实践教学。拥有包括近20位教授、30多位博士在内的一批跨学科高端人才资源。 学院共设置6个专业,分别是:自动化、通信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该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始于2004年,2005年经政府批准列入本二批次正式招生。随着该校教育国际化的实施,2006年7月学校组建成立了国际教育交流学院(SIEE)。 学院成立以来,积极推进校教育国际化战略,以“树人为本,塑才为目标”,培养全球通用型专门人才为宗旨 ,吸收和利用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采用多元、开放的办学模式,积极构建教育国际化平台,培养了一批既能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又有综合知识背景,掌握先进专业技术,能够满足世界和谐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国际化工程型人才。 学院现有教学面积3000多平方米,拥有现代化多媒体网络设施和语音教学空间;一支由境内外优秀教师和专业外籍教师组成的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学院设置独立培养方案,对接国际课程体系,着重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全面营造英语教学文化氛围。 与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St. Francis Xavier University)和爱尔兰国立大学梅努斯(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 Maynooth)两所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开设合作项目六个。与芬兰萨塔昆塔应用科技大学、德国维尔茨堡-施韦因富特应用科技大学开展学生交换项目,是江苏省与加拿大安大略省高等院校学生交换项目的成员之一。 学院以创建国家合作办学精品项目为目标,本着“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精神,励志为有志青年实现自身价值,放飞自己的理想不懈努力! 常州大学常州大学体育学院成立于2011年9月,是学校直属二级学院之一。体育学院是负责全校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承担休闲体育本科专业教学和公共体育教学以及全校的群体竞赛工作。2011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创办江苏省首家休闲体育本科专业。 体育学院拥有一支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4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0人、讲师25人,专业教师获得硕士学位20人。 体育学院下设学院办公室、专业教研室、第一教研室、第二教研室、第三教研室、休闲体育实验实训中心和体育健康教育研究所。 体育学院非常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2004年“体育课程”获校级“精品课程”,2010年3月“大学体育”获省级“精品课程”;2007年荣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该校荣获“江苏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优秀学校”;2010年该校荣获“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2010年大学体育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体育学院在教学、科研、运动竞赛、群体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主持和参与完成各级课题数十项,发表论文500余篇,核心期刊30余篇,主编教材3部,专著1部。该校女子曲棍球队2006年和2008年两次荣获“全国女子曲棍球冠军杯”冠军,2011年荣获首届“全国大学生曲棍球锦标赛”冠军。该校运动队连续四届蝉联常州市运动会高校部团体总分第一名。 师资力量 建校初期,该校教师大多来自全国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理论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工程实践能力强。在这批教师的带领和影响下,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他们积极加强教师的引进和培养,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不断增加。现有教职工14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95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55人(其中,教授160人),硕士及以上学位800多人(其中,博士学位320人),1人获“江苏特聘教授”,2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为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江苏特聘教授”,2人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3人,“双创”人才2人,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0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7人,在《中国大学评价》中,2012年教师平均学术水平列全国本科院校第186位。学校连续三次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 学校以“大工程观”为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实践能力、综合知识、系统思维、协作品质和创新精神,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高。2005年,该校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江苏赛区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 学科建设 学校2003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0000人(其中,研究生近1500人),成人教育学生8000多人,设13个二级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怀德学院。学校2003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5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有56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以及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有有1个省优势学科,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4个省级优秀学科梯队,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工程中心。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16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部国家级精品教材,11门省级精品教材,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学校先后获14项省级以上高等教学成果奖(其中,1项国家级高等教育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3年新增加专业:机械电子工程、 能源化学工程、 药学、工程管理。 学校紧跟国家、江苏省特别是常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常州大学将继续提升化工、 常州大学 材料、机械、油气等四大工科类优势学科以及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重点发展生物制药、能源、环境安全、电子信息等继发学科群,大力扶持文学、经济学、法学等后发学科群,适当增设农学、医学等新兴学科,逐步形成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良好态势。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研究生和本科生18000多人(含独立学院),其中硕士研究生约1000人。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持续推进,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2004-2009年,先后与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爱尔兰梅努斯国立大学、德国维尔茨堡-施韦因富特应用科技大学开设了合作办学和校际交流项目,合作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 学院分布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常州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常州大学数理学院常州大学,华罗庚,学院常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常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州大学文法学院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州大学体育学院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常州大学,护理学,院常州大学,艺术学,院常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 科研成果 科研机构 省级工程中心:江苏省油气井口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兽用抗寄生虫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特种工程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工业自动化热工仪表工程技术研究分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绿色催化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油气储运重点实验室。 市级科研平台和机构:常州市精细化工新技术开发重点实验室、常州市新能源工程重点实验室、常州市高分子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常州市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州市橡塑密封与减震工程技术中心、常州市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中心、常州市粉体应用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州市特种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州市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州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科研成就 常州大学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本科教学为中心,人才培养为根本,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拥有化学工艺、材料学、化工过程机械、油气储运工程4个省级重点学科,应用化学(精细化工)、化工过程机械2个部级重点学科,精细化工、化学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3个省级优秀学科梯队,精细石油化工、油气储运技术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油气井口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中心,化学化工基础实验中心、机械技术基础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3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油品储运与化工主体工艺设计等6个国家级、省级设计资质,应用化学1个省级品牌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油气储运工程2个省级特色专业。在近两次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 学校学科发展态势良好,科研实力增势强劲。2011年科研经费到款超过1.2亿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项,同时获科技部支撑项目和国家“863”项目各1项;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项、国家社科基金4项。“十一五”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0项;专利申请量进入全国高校百强。据省教育厅统计,学校近三年绝大多数科技指标在省内128所高校中排名在前10%。学校被省政府评为“十一五”获重大科技成果奖励成绩显著高校,两次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同时被评为“2008—2009年全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优秀合作单位”,是江苏省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高校。 教学成果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本科教学为中心,人才培养为根本,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拥有化学工艺、材料学、化工过程机械、油气储运工程4个省级重点学科,应用化学(精细化工)、化工过程机械2个部级重点学科,精细化工、化学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3个省级优秀学科梯队,精细石油化工、油气储运技术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油气井口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中心,化学化工基础实验中心、机械技术基础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3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油品储运与化工主体工艺设计等6个国家级、省级设计资质,应用化学1个省级品牌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油气储运工程2个省级特色专业。在近两次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 学校学科发展态势良好,科研实力增势强劲。2011年科研经费到款超过1.2亿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项,同时获科技部支撑项目和国家“863”项目各1项;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项、国家社科基金4项。“十一五”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0项;专利申请量进入全国高校百强。据省教育厅统计,学校近三年绝大多数科技指标在省内128所高校中排名在前10%。学校被省政府评为“十一五”获重大科技成果奖励成绩显著高校,两次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同时被评为“2008—2009年全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优秀合作单位”,是江苏省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高校。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史国栋党委副书记,校长浦玉忠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孙小强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卫星,蒋必彪,陈奎庆,丁建宁党委常委,副校长陈群,陆锦,冲,芮国强,苏旭平办公室主任朱静 历任领导 施乐尧 ——江苏化工学院 党委副书记 徐野——江苏化工学院 党委副书记 常州大学金延——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 副院长 洪奇——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 副院长 李惠进——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 副院长 朱永——江苏化工学院 副院长 徐爱如——江苏化工学院 副院长 李祥行——江苏化工学院 党委书记 朱家果——江苏化工学院 院长 孙载坚——江苏化工学院 副院长 高锡祺——江苏石油化工学 院院长 高广达——江苏石油化工学院 副院长 杨银芳——江苏石油化工学院 副院长 张国忠——江苏石油化工学院 党委书记 林西平——江苏工业学院 院长 王正洪——江苏工业学院 副院长 张桂华——江苏工业学院 党委副书记 路建美——江苏工业学院 副院长 王雪峰——江苏工业学院 党委书记 陈志刚——江苏工业学院院长 党委副书记 左健民——江苏工业学院 党委副书记 副院长 王凯全——常州大学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 招生政策 录取规则 常州大学录取招生 1、 新生录取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以文化考试成绩为主,坚持公平、公正和择优录取的原 则。录取工作将在省招生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分数线由各省(市、自治区)招办统一划定,调档比例控制在120%以内; 2、 身体健康状况要求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 3、 学院录取时将根据公布的招生计划,按照考生考试科目的总分,进档后根据分数优先的原则进行录取;对分数相同的考生,综合考虑相关单科分数,进行专业调配。录取结果将由各省(市、自治区)招办统一公布; 4、 英语、日语专业进档考生,按其专业志愿填报顺序,以外语单科成绩择优录取,口试成绩录取时作为参考;非外语专业学生的第一外语教学只开设英语或日语课程; 5、 报考与化学相关专业的应选考化学; 6、 男女生比例不限; 7、 被学院录取的新生,须按照录取通知书的要求,按期到校办理入学手续,无正当理由逾期不报到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8、 艺术类:? (1) 进档比例:招生计划数的130%。 (2) 对美术、音乐和单考的艺术类考生,按照考生所在省艺术类考试的录取办法进行投档,进档后再按文化总分加专业总分,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择优录取; (3) 对专业考试合格且文化成绩达到所在省普通本科控制线下30分以内的进档考生,可在同批次中优先录取; (4) 参加学院单考的江苏省进档考生,专业成绩在前三名,可在同批次中优先录取;专业成绩在90分(百分值)以上报考学院者,经学院向省招办申请文化成绩可照顾10分投档。 就业情况 在这么多年的办学历程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该校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建校至2009年底已有一万八千余名毕业生在石化行业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工作,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技术中坚和管理骨干。 常州大学 南京大学张全兴院士,中石化高级副总裁兼财务总监戴厚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党委书记徐留平,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陆东,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芮新生,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高正明、陈群等,是该校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2010年初,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传来喜讯,该校有机84届校友、中石化乙烯专家、扬子石化烯烃厂副总工程师贡宝仁参与开发的“大型乙烯装置优化运行技术与工业应用” 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扬子石化是中石化下属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从世纪八十年代至2009年,该校先后有近600名毕业生在该企业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有30余人成为中高层管理人员,3人成为公司级领导。中石化集团南京设计院的7位院级领导中有4位毕业于该校;在扬子石化、燕山石化、仪征化纤、金陵石化、齐鲁石化、九江石化、安庆石化等一大批石化企业,该校毕业生大都成为企业管理和技术开发的骨干力量。该校学科专业的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该校的创建,常州地区化工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支柱产业。常州现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企业1700多家,这些企业中绝大多数有该校的毕业生担任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常州市2005年利税排名前10位的化工企业中有5家由该校毕业生担任总经理或副总经理。常州市是全国三大塑料加工基地之一,该校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大量毕业生在这些企业中担任技术和管理骨干。2006年常州市十大杰出青年中有2位毕业于该校。该校广大毕业生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校园文化 文化建设 学校一贯重视大学文化建设,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三方面着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具体地说,精神文化核心就是价值观的确立,制度文化主要是工作范式的确定,环境文化主要是工作氛围的建设。价值观是判断优劣、选择取舍的评价准则,范式是各种规范、习惯、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氛围是各种风气、情绪、精神面貌、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的总和。建设良好的大学文化,就是要使全校师生员工形成正确、合理、健康的思想、行为和态度,使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素质、思想境界共同提高的局面,取得教育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双丰收。 常州大学 行动受思想支配,价值观是思想的灵魂。以“勇担责任,追求卓越”作为学校精神,说明“责任”和“卓越”是该校的核心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我们把现实主义的扎实态度与理想主义的远大志向融为一体,通过“责任”的途径达到“卓越”的目的,用对每一个细节负责的实际行动创造卓越,使学校成为卓越的学校,使每个师生员工成为卓越的个人。 塑造良好的范式与氛围范式是校内的“规矩”,是大学文化的“实部”;氛围是大学的“感觉”,是大学文化的“虚部”。两者在价值观的支配下相辅相成。学校从2003年起按照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要求,对各种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进行了全面梳理,形成了先进的制度文化,先后出台了《常州大学教职工“人的工作”规范》、《常州大学学生“人的工作”规范》和《常州大学教职工职业行为规范》等重要文件,把服务学生作为学校的最高任务,以人为本,用人性化的工作方式面对学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切实为学生的成才与人生成功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成才需要,帮助学生提高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走上正确而成功的人生道路。 可持续地最大限度满足教职工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职工的观念,使教职工的需求和价值观理性化,形成和维持健康的人生状态。 更新各级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和工作习惯,用“为人服务”的态度实践“以人为本”的口号。 加强武进、白云两个校区的环境文化建设,学校下发了关于学校形象设计与塑造工程的构想,对学校的环境文化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建设。以组织各系(二级学院)积极开展有特色的系部文化建设,形成了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 校徽诠释 常州大学校徽常州大学的校徽以简洁的“龙”形为主体,形象、简洁、易识,富含中国文化底蕴及常州历史特征。 校园风光(20张)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城是拥有2500多年历史古城常州的别名。标志中的“龙” 富有动感同时又是英文字母“C”、“Z”、“U”的组合,独具创意、令人耳目一新。古文化的图腾与英文字母相互融合,寓意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有机融合。校标以红色为主色调,红色象征着热烈、喜庆与新鲜的活力。常州大学身处龙城,也必将继承龙的精神与活力,在龙腾虎跃的大地上开创出一片美好的未来前景! 校训诠释 “责任”蕴含敬业、务实、勤奋之意,这是该校的一贯风格; “责任”蕴含讲求可行性、可靠性、有效性、可持续性之意,这是工程科学和工程实践特具的属性,因而也是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具备并且应在育人过程中着力培育的品格; “责任”蕴含既对自我负责、又对他人负责、更对社会负责之意和既对历史负责、又对现在负责、更对将来负责之意,这是现代社会栋梁之才的必备品德。 以“责任”为校训,表明该校师生员工要这样要求自己:既要有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又要有志存高远的创新精神;既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又要对社会和时代负责;用高度的责任心做人、做事、学习和生活。 校园活动 在由学生为主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由校团委牵头,以“大型活动届次化,届次活动全校化;中型活动系部化,系部活动特色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社团活动经常化”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总体思路,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每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学术节、读书节、英语短剧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书画展等。校内大学生文化学习社团组织健全、活动丰富,其中读书协会、蓝马文学社、书画社等一批社团坚持活动已超过10年。成立了“求是学社”、“求索学社”、“思创协会”、“思想者协会”、“太雷学社”等理论学习社团,建立了“求索网”、“学生党建”、“校园文化”、“学生之家”等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网站。 学校开设30余门人文类选修课程,邀请校内外名师、归国人员开设人文讲座,举办“教授、博士论坛”,开展“学术活动月”、“人文知识竞赛”等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 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大型主题教育活动,如诚信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活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学生参与面广,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显著。 交流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以校名中外合作、学术交流以及科研合作为重点,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先后与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St. Francis Xavier University)和爱尔兰国立大学梅努斯(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 Maynooth)等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同时,学校积极为国家支柱产业、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服务,与各级地方政府、各类企业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 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常州大学。三大石油公司与省政府共建常州大学,能够推动高校特色发展,服务江苏创新,服务三大石油公司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创造。 学校地址 常州大学 武进校区: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滆湖路 邮编:213164 白云校区: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白云路 ?邮编:213016 武进校区乘坐公交B11路、2路、75路、75-1路即可到达。 白云校区乘坐公交25路、39路、52路、225路、75路、75-1路可抵达。 相关新闻 2013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落下帷幕。常州大学参赛作品全部获奖,并获特等奖1项,学校获得高校优秀组织奖,实现历史性突破。 2013年10月18日下午,西北师范大学联合校企兰州助剂厂,与南京大学、常州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年产500吨环境友好材料聚乳酸地膜中试及应用研究。副省长张广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全兴出席签约仪式并共同为工作站和基地揭牌。

常州最新教师职位招聘信息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